2017年10月24日05: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為緩解區域環保壓力、減少大氣污染,河北省文安縣引進生物質集中供熱項目。圖為工作人員巡查設備。 |
7.2%
2016年,全國酸雨區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7.2%
22%
2016年,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30%
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區域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吳秋余)23日下午,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介紹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記者招待會由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國新辦副主任郭衛民主持,28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
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李干杰用了五個“前所未有”介紹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是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布實施了三個“十條”,也就是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三是制度出台頻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40多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四是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新的環境保護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五是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補齊生態環境這塊短板,必須一手抓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生態文明體制,后一手應該要更硬些。”楊偉民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中,20次討論了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項。
“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李干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