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變化源於60年前。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自此,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族兒女踏上新的征程。
在共和國六分之一的大地上,47個民族攜手奮進,他們奉獻青春與熱血,用大愛和忠誠書寫傳奇。他們追夢、筑夢、圓夢,攜手共譜華麗樂章,創造出了新疆歷史上一個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新時代。
追夢:“赤誠堅守,見証家鄉成長”
54年前,回族姑娘金茂芳和500多名山東女兵穿過整個中國,來到“眼睛裡隻能看見沙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墾區,開始戍邊墾荒的堅守歲月。
金茂芳是兵團的第一代女拖拉機手,在她擔任莫斯特機車組組長的7年裡,完成了20年的工作任務。如今,她們曾辛勤開墾的荒漠已變成高樓林立的綠洲新城,擁有62萬人口,年生產總值超過350億元。
回憶崢嶸歲月,金茂芳淚水打濕雙眼:“扎根在新疆是因為熱愛這片土地,想用自己的手讓它舊貌換新顏,這樣的心願如今已經實現,人生也就再無遺憾。”
在兵團人眼中,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上的女拖拉機手原型就是金茂芳,但她卻不這麼認為:“那不是我,那是千千萬萬變荒漠為綠洲的兵團女兵的縮影。”
在亙古荒漠上默默堅守的不止兵團女兵。當克拉瑪依因石油開發而崛起的那一刻起,無數石油工人在茫茫戈壁一個個橙色的“磕頭機”前,見証著油城的滄桑巨變。
從不會說漢語的南疆維吾爾族小巴郎成長為中石油技能專家,肉孜麥麥提·巴克用了20年時間。如今,他的“創新工作室”16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8項在生產現場推廣應用﹔肉孜麥麥提還編寫了50多萬字的民漢對譯教材,10年間無償培訓各族員工3700多人次……他也因此先后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近30項榮譽。
“每個新疆人邁一小步,新疆就能邁一大步。”崇尚奉獻精神的肉孜麥麥提告訴記者。
從荒漠到綠洲,從貧瘠到富庶。60年來,新疆各族兒女用青春和汗水澆灌腳下熱土,共同見証了家鄉成長的每一步。
筑夢:“破繭化蝶,追尋變化足跡”
身上流淌著哈薩克、維吾爾兩個民族血液的地木拉提·奧邁爾,是改革開放后留學海外的先行者。在國家相關項目資助下,他先后赴日本和德國留學深造,並赴十幾個國家交流和考察。
地木拉提·奧邁爾是薩滿教研究的專家,由於填補了國內乃至國際薩滿教研究領域的空白,不僅奠定了自己在國際薩滿教領域的地位,並引領由其負責的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相關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由於卓越的學術成就,一些國家不斷向他拋出橄欖枝,都被他拒絕。地木拉提·奧邁爾說:“我曾在國家民族政策的關懷下成長成才,當然要接過民族團結事業、建設美好家園的接力棒,將其當做一生奮斗的事業。”
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一大批像地木拉提·奧邁爾一樣具有國際學術水准的少數民族專家“破繭化蝶”,迅速成長起來,他們承擔起引領自治區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發展進步的重任,他們筑夢新疆,成為新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阿地裡·居瑪吐爾地作為改革開放后首批考到內地的柯爾克孜族大學生之一,從大漠邊關小鎮阿合奇縣來到上海求學后,他的人生軌跡就發生了深刻變化。
此后的30多年,這個曾經的“放羊娃”經過苦讀,成長為總人口不足20萬的柯爾克孜族的首位博士,不僅單獨完成世界非遺《瑪納斯》第一部、第七部、第八部的漢譯本工作,並連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大量有影響力《瑪納斯》研究論文,完成一系列國家重點課題,成為《瑪納斯》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談及從大學普通講師到作為高層次人才,從新疆引進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的經歷,阿地裡·居瑪吐爾地無不感慨地說:“國家和自治區關注我每一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