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了,如果要提一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語言,許多人會說“摸著石頭過河”,而且認為這是鄧小平的原創。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可以作一番考証再下結論。
摸著石頭過河——踩穩一步,再邁一步
“摸著石頭過河”原是一句民間歇后語,完整地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踩穩一步,再邁一步”,或者“摸著石頭過河——求穩當”。這富有民間智慧的歇后語被借用來表示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表示面對新事物要本著穩妥的態度,進行探索。
這句話很早就出現在《人民日報》的報道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報》講到:“搞生產要摸著石頭過河”“隻有調查研究,摸到了落腳的一個個石頭,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務”。農業部《關於一九五九年農業生產的幾點意見》指出:“實行少種高產多收的方針和耕地三三制的偉大理想,必須有步驟,必須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九五九年全國的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不能減得太多。”可見人們很早就對這句話比較熟悉。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這句話,如1981年10月國務院《關於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強調:“實行經濟責任制,目前還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