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9日14:06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有精神,與世界上其他共同體比較,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征的共同體。
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輝煌歷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民族共同體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使其區別於19世紀以來出現的西方各類共同體。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我們東亞這一塊大陸和西歐相比,在這方面大不相同。西歐至今統一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甚至所謂‘共同體’也不牢固,而我國統一的主流是沒有斷過的。”費孝通先生的這個觀點,可以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克1932年訪問中國時的印象中得到佐証。當時,帕克被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動,他說,“中國就是這一種有機體。在它悠久的歷史中,逐漸生長,並在地域上逐漸擴張。”在帕克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習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帕克這一印象也得到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的証明:“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於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是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典型特征之一。
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勾畫了“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吹響了各民族一起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進軍號。中華民族既統一於文化,也統一於共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將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形成越來越緊密的共同體。共同的歷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標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必將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共同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推動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一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丁元竹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相關專題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