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分享

上海:向海而興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升級版”

2022年03月05日10:47    來源:新華網

晝夜不停、全年無休的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迎來世界各地的大型貨輪停靠﹔距離洋山港百公裡之外的商務樓裡,工作人員動動按鈕即可輕鬆操控港口橋吊﹔造船基地承攬海外訂單應接不暇,正在建造的世界一流大型貨輪“摩肩接踵”亟待出海……國際疫情陰霾之下,這些場景彰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強勁“耐力”、硬核“實力”和創新“潛力”,為穩定外貿、暢通供應鏈提供堅實保障。

這是1月1日拍攝的洋山港的新年日出。新華社發

從高空俯瞰,洋山港正如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向海而興。上海正持續推動開放共榮,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升級版”。

疏解堵點斷點 保穩保暢“通江海”

碼頭擁堵、集裝箱緊缺,疫情給全球航運業造成重創,不少海外大港陷入滯港“泥潭”導致物流通道遇阻,直接導致外貿企業出貨難、運貨貴。

當海外港口為“堵點”發愁時,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運作正常。“21台橋吊、108台軌道吊,遠程操控僅需7至8名工作人員,無接觸作業降低了疫情的沖擊,還提高效率減少擁堵,為國際貨輪爭取寶貴時間。”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尚東分公司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說。

然而,單個碼頭無阻不能保証航運網絡暢通,海外港口的停滯、低效導致集裝箱周轉不暢,不少外貿企業因“缺箱”導致貨物滯港,叫苦連連。

2月17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新華社記者 楊有宗 攝

上海港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樞紐功能,發揮全球資源配置作用“千裡運空箱”,以“輸血”方式為外貿企業補充集裝箱供給,還與馬士基、達飛等國際航運企業一起打造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成為集裝箱周轉“蓄水池”。

幫助外貿企業打通出口航路,還需要深入到物流網絡的“毛細血管”。多年來,上海港推進長三角區域港口與物流一體化,整合“水—公—鐵”物流通道資源,發揮多式聯運的優勢實現全流程覆蓋,讓物流通道連接江海、駛向深藍。

固底板鍛長板 全要素集聚“強筋骨”

3月3日,中國首艘21萬噸紐卡斯爾型升級版智能散貨船“山東新時代”號在上海交付,散貨船實現了智能升級。其交付離港地是上海的外高橋碼頭,這裡幾乎集聚了各類船型中最大、最先進的船舶產品,如同一所戶外船舶展覽館。

盡管經受疫情沖擊,但位於上海的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滬東中華造船三大船廠加強疫情防控率先復工復產,大型集裝箱船、雙燃料船等行業明星產品平穩交付。品質產品和良好信譽吸引國際航運巨頭的造船訂單紛至沓來。在全球航運市場運力緊張的情況下,中國造船企業不斷實現產品升級,為市場“輸血”賦能。

2月17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新華社記者 楊有宗 攝

雄厚的船舶制造實力、廣闊的產業發展腹地、包容的國際合作平台,都是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突出優勢,這些優勢在上海航運資源加快集聚、服務功能整體提升的支撐下進一步加強。

2021年,統攬中國造船領軍船廠的中國船舶集團落戶上海,與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上海港、中國最大的遠洋航運企業中遠海運集團一起,在上海形成航運市場從制造、運營到信息、服務的全要素集聚。

規模大、要素全不代表能力強,底子厚、沖勁足、潛力大才體現國際航運中心的“硬核”實力。

近年來,上海航運高端服務業依托航運物流體系化建設加快發展。目前,上海船舶險和貨運險業務總量全國佔比近1/4,國際市場份額僅次於倫敦和新加坡。2021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位列全球第三。上海市交通委主任於福林介紹,全球排名前列的知名國際航運組織紛紛在上海設立總部、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