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理論貢獻與實踐價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縱橫談)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2025年05月19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黨的文獻形式確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理論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將“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確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路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標識性概念之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國際關系領域的重大成果,在全球治理理論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性意義,為破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根本性和緊迫性問題提供了全新路徑。

從歷史邏輯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深刻回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追溯過往,全球治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幾百年來,全球治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世界歷史的形成是全球治理的基礎條件。17世紀中葉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歐洲搭建了一個主體和范圍有限的地區秩序,確立了主權平等等國際關系准則,為此后的全球治理奠定了秩序基礎。但是,受生產力水平、工業化程度、交通運輸方式等因素制約,這種秩序尚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屬性。世界歷史進程中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治理嘗試始於一戰后成立的國際聯盟。二戰后,以聯合國為主體的、涉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廣泛領域的全球治理體系得以建立,全球治理實踐進入大發展階段。1990年,國際發展委員會提出“全球治理”概念並很快得到國際認可。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和全球性挑戰的不斷涌現,全球治理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不斷增加,全球治理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成為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聚焦現實,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當今世界必須解答的時代課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風險和挑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堅持團結合作、開放包容才是人間正道。”很多問題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應對。與此同時,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其參與全球治理的意願不斷增強、推動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的能力不斷上升,但發達國家不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讓渡更多權力。尤其是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動蕩加劇、亂象頻出,個別國家無視國際規則,大搞唯我獨尊,造成了全球治理機制的失靈,治理赤字越來越明顯。

著眼未來,完善全球治理需要嶄新的理念指引。時代是思想之母。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大國領袖的敏銳時代洞見和深沉歷史自覺。全球治理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政府治理或社會治理,其依靠的是在共同的價值理念認同之上,由各個行為主體通過協商形成一定規則、建立相應制度,來調整相互關系和權利義務。因此,完善全球治理的基礎和關鍵是解決理念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隨著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積極深遠的變化。中國的外交政策主張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念倡議,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和支持﹔中國在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上發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期待和贊許。特別是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橫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回潮,世界渴望穩定性和方向感,越來越多的國家真誠希望中國展現領導力、提供確定性,熱切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理論邏輯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實現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成性創新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就是主張全球事務要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體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設,治理成果要由大家一起分享,讓各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這一全球治理觀深刻回答了“由誰治理”“為誰治理”和“怎樣治理”的問題,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層面實現了集成性創新,是全球治理理論中國化和中國治理經驗國際化的重要原創性成果。

主體拓展。習近平主席指出:“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就是要堅持國際規則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國商量著辦,不能允許誰的‘胳膊粗’就聽誰的。”特別強調全球南方國家的力量。在訪問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時,習近平主席指出:“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用主權平等的思維取代狹隘民族主義的思維,倡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主張參與全球治理不應該是大國的特權和專利,而是要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確保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全球治理的權利。要維護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其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通過開放合作來解決全球性問題,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繁榮發展。全球南方要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進程中走在前列,共同做開放發展的中堅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設力量、維護和平的穩定力量,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境界升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2025年4月,在同肯尼亞總統魯托會談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通過團結合作應對各種挑戰,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維護國際貿易規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推動各國在全球治理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發展成果也不應再由少數國家獨佔,各國人民都有過上幸福生活的權利。主張主權平等而不是恃強凌弱,公平正義而不是本國優先,團結合作而不是分裂對抗。強調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遵守,確保有效實施,不能搞例外主義和雙重標准,不能以小圈子制定的所謂“規則”侵害他國正當權益,不能坐視多邊機構因會員國無法合作而失能失效,要加強國際法治的權威,大國尤其要帶頭講誠信、講法治,不應欺行霸市、巧取豪奪。

思維重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一種關於全球治理的思維模式革命。一是以辯証思維根本性解決權責統一的問題。2025年4月,在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應該履行國際責任,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潮流和國際貿易環境,共同抵制單邊霸凌行徑,不僅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規則和秩序。”這體現著將治理規則的設立者、治理行動的參與者、治理成果的享有者緊密聯系起來。二是以系統思維看待全球治理,適應變化了的世界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系統深刻回答了“以什麼樣的理念加強全球治理”的時代命題,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三是以問題導向聚焦當今世界最為突出的發展、安全、文明的議題,提供以“三大全球倡議”為代表的國際公共產品。強調在應對地區沖突、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緊迫性問題時,多邊機構要快速反應,展現人道主義和行動力﹔在應對新興技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長期性挑戰時,多邊機構要未雨綢繆,展現前瞻眼光和引導力。

從價值邏輯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國際關系領域的標識性成果,在全球治理理論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性意義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標識性概念,這一概念立足理論高峰、面向各國人民,顯示出巨大的穿透力、吸引力、感召力,實現了“術語的革命”。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實現路徑。習近平外交思想是一個系統科學、邏輯嚴密的思想理論體系,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這一體系的核心理念。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明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目標、實現路徑、普遍遵循、基本支撐、戰略引領、實踐平台等“四梁八柱”,確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體系。從邏輯關系上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核心理念和哲學追求問題,解決總目標和大方向問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著眼具體領域的思路和方法,解決實踐方案和實施舉措問題,兩者是目標和路徑的關系。從理念內核上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髓要義都是“共同”,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

為全球治理理論的豐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主席指出:“現行國際秩序並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來,也不需另起爐灶,而是應在悉心維護的基礎上改革完善。”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堅持求同存異,堅持多邊主義,與時俱進,豐富完善。全球治理的概念產生和興盛於歐美,理論上脫胎於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思想根源上與“西方中心主義”以及“文明優劣論”“種族優劣論”密切相連,具有先天缺陷和歷史局限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摒棄了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舊理念,強調各國在國際事務中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分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價值導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涵蓋了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豐富了全球治理理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處世哲學,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也孕育著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對“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天下為公”“知行合一”“民為貴”等價值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言簡意賅,意蘊深遠,體現了深厚歷史文化積澱。

彰顯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和鮮明特色。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重要外交理念,不斷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貢獻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對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中國外交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並通過進一步提煉和升華,成為中國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思想旗幟,展現出守正創新的大國氣派、立己達人的世界情懷和開放包容的寬廣胸襟。

從實踐邏輯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變革貢獻關鍵性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既是理論創新,更是行動綱領,在加強國際組織建設、提升各領域全球治理水平等方面不斷展現出磅礡的實踐偉力。

堅定引領全球治理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全球視野、深邃戰略思維、博大領袖襟懷,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人類前途命運,多次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期待、順應歷史大勢的新理念新倡議新主張,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重要戰略引領。強調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倡導平等有序的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全球化,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從發展、安全、文明三個維度,為人類社會團結應對共同挑戰貢獻全面系統、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從經濟、金融、貿易、數字、生態等五個方面,深刻闡述完善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張,呼吁建設合作型、穩定型、開放型、創新型、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

持續推動全球治理機制建設。在元首外交的引領下,中國支持和推動聯合國不斷改革完善,推動聯合國包括安理會更好履職盡責,更有效凝聚全球共識,動員全球資源,協調全球行動。支持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有普遍代表性的專業性國際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對話與合作機制,加強與東盟、非盟、阿盟、拉共體、歐盟等區域組織的對話合作。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實現歷史性擴員,倡導建立中國—中亞峰會、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平台,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融資機構。

全面參與全球治理國際合作。中國加入了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和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攤款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和解復交﹔堅持勸和促談大方向,為推動烏克蘭危機、朝核問題、巴以沖突等地區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等等。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圍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凝聚更多共識,聯合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推動完善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新疆域治理規則,為相關多邊議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時代新征程,要更加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思想內涵、理論品格,同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既明白“為什麼好”,又知道“該怎麼用”,在百年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團結世界各國進步力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執筆:吳曉丹、王文起)

(本文由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9日 09 版)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