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對日作戰十萬余次,鑄就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06月08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外觀。 |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一場大雨過后,山西長治市武鄉縣陽光正好。剛走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就傳來了數名參觀者齊唱《在太行山上》雄壯有力的歌聲。眼前的正面牆體上,“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個大字,熠熠生輝。
太行精神是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太行兒女展現的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在極其艱苦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為民族解放展現的萬眾一心、敢於勝利的精神,是為人民利益展現的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6554件抗戰文物、134件國家一級文物,講述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強渡黃河,挺進山西,依托太行山脈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英雄故事……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傳承英雄精神,不怕犧牲、不畏強暴
“八路軍,軍威震天。正義之師,敵人聞風喪膽!”5月9日,來自河南的90后參觀者於春彥早早來到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於他而言,紀念館裡處處都是英雄氣、正能量,“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誰挺起了脊梁?其中就有八路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之后,即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跟隨展覽,人們的思緒被帶回到那個烽火硝煙的抗戰年代——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八路軍一次次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八路軍總部輾轉陝、晉、冀3省的35個縣市,戰略行程4300余裡,指揮馳騁華北戰場的八路軍雄師浴血鏖戰……
在夜襲陽明堡的黑白照片前,講解員魏巍停下腳步,“接近日本飛機這個龐然大物時,八路軍戰士有的拿鐵锨猛砸、有的端起機槍猛烈射擊、有的把一顆顆手榴彈投向機艙,還有的把集束手榴彈綁在身上跳進飛機……以30多名戰士的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
聽到這裡,不少參觀者的眼眶濕潤了。“‘狼牙山五壯士’面對敵人步步逼近,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在十字嶺突圍戰斗中,一顆炮彈落在左權將軍身旁,他不幸以身殉國,年僅37歲……八路軍將士作出了巨大犧牲。”於春彥說。
許多參觀者在紀念館的一處仿真景觀設置前駐足,這就是“黃崖洞兵工廠”。黃崖洞地處太行山脈,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八路軍在這裡創建兵工廠,每年生產的武器可裝備16個團。
1941年,敵人蜂擁而上,為保衛黃崖洞,守衛的戰士都倒下了,隻剩下小號手崔振芳孤身戰斗。整整7天7夜,他投出100多枚手榴彈,直到武器打光,人也累得爬不起來了,不幸被流彈擊中。
“這把崔振芳手握的軍號,見証了其以一當百的驍勇事跡,見証了英雄兒女們可歌可泣的鐵血之戰。”魏巍問大家,“支撐八路軍不畏血與火的精神是什麼?”
“是愛國愛黨的熱忱”“是中華兒女不怕犧牲、不畏強暴的意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作答堅定有力。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8年時間,八路軍將士對日作戰共計10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125萬余人。有34萬名八路軍將士血洒疆場,為國捐軀。
“和平年代一樣需要英雄精神。”66歲的參觀者王桂香與8名退休的同事從陝西咸陽自駕來到紀念館,她說,“歷史不容忘記,精神需要傳承。我們會讓子輩孫輩都來看一看,讓英雄精神代代相傳。”
“游擊戰、窯洞戰、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面對敵人,八路軍多的是勇氣與智慧。”69歲的參觀者呂偉來自陝西,他說,“現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遭遇了疾風驟雨,怎麼辦?我覺得最需要不信邪、不怕壓,有八路軍這一股子精氣神,就‘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賡續紅色基因,艱苦奮斗、善於斗爭
“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這是1939年朱德總司令在武鄉寫下的詩句,展現了八路軍戰斗的艱苦卓絕、英勇頑強。
紀念館內的一處八路軍和日軍的武器對比展陳,吸引參觀者駐足。一邊是八路軍的步槍、大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