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紀念館一萬八千余件(套)文物史料——
本報記者 王 玨
2025年06月15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江蘇鹽城俯瞰。 |
![]() |
新四軍紀念館外景。 |
![]() |
觀眾在參觀新四軍紀念館。 |
“在歷史的長河深處,星辰閃爍,那是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之光。時光的風,輕輕吹起,似要揭開往昔的篇章,讓今昔在此刻相逢。”這是一名學生在新四軍紀念館的留言。
遠遠望去,位於江蘇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氣勢恢宏,線條剛勁有力的主體建筑,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靜靜翻開。灰白色的外牆沉穩堅定,象征著鐵軍將士堅如磐石的革命信念。主入口上方,新四軍英文縮寫“N4A”的獨特造型熠熠生輝。
新四軍紀念館承載的不僅是一段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更是一部解讀“民心密碼”的鮮活教材。
文物見証
烽火硝煙中的忠誠
步入序廳,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大型雕塑“鐵軍忠魂”迎面而來——游擊隊員們高舉旗幟,前赴后繼,生動再現了南方8省紅軍游擊健兒匯聚成抗日鐵流的歷史。
作為全國唯一全面反映新四軍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這裡珍藏的1.8萬余件(套)文物史料,每一件都在無聲訴說著鐵與血的忠誠、軍隊與人民的血脈相連。
“七七事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力推動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陝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隨著社教服務部主任戚華屏的講解,觀眾走進新四軍的歷史。
展櫃中陳列的新四軍不同時期佩戴過的臂章,是新四軍歷史的微縮見証。那枚印有“抗敵”字樣的,是新四軍臂章最初的樣式﹔而廣為人知的“N4A”臂章,以其英文縮寫形式,成為佩戴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枚﹔漢字“新四軍”式樣的臂章,則佩戴於抗戰勝利后,昭示著新的征程。這些小小的臂章,承載著軍隊性質的變化與發展,也銘刻著將士們的身份與榮光。
展櫃裡,一份1939年10月11日的《抗敵報》彌足珍貴,其上刊登的《新四軍軍歌》歌詞,字字鏗鏘。“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激昂的尾句,不僅唱出了鐵軍的豪邁氣概,更指明了新四軍深入敵后、驅逐日寇的戰略方向。
“新四軍在艱苦環境中將抗日戰旗遍插華中。”戚華屏說,然而,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在鹽城重建軍部,新四軍從此獨立自主地肩負起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活動的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日軍重點“掃蕩”“清鄉”地區。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記錄著這一“艱難時刻”。
一件淡雅、素色的旗袍吸引著一群小學生參觀。副館長朱卓正給孩子們講述旗袍背后的故事:“它屬於1941年反‘掃蕩’中壯烈犧牲的魯藝華中分院學生王海紋烈士。面對日寇包圍,她與同學們寧死不屈,壯烈犧牲,犧牲時年僅17歲。1986年,王海紋的姐姐將王海紋烈士穿過的這件旗袍以及鑲有她照片的戒指捐獻給新四軍紀念館。”
“為什麼要叫王海紋烈士,不能叫王海紋姐姐?她比我大不了幾歲。”一名小學生提問。
朱卓答道:“是啊,王海紋犧牲時候隻有17歲,是媽媽的女兒、姐姐的妹妹,她的家庭那麼優渥,卻為了理想信念,義無反顧地加入新四軍,獻出生命。正是一個個王海紋,展示了戰火硝煙中的民心所向。”
歷史回響
民心所向鑄就中流砥柱
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被擺放在展廳的顯著位置。
1941年,在日偽夾擊和物資匱乏的困境下,新四軍三師與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組織2萬多民工,戰勝種種困難,以血肉之軀筑起90華裡攔海大堤。百姓感念其功,稱其為“宋公堤”,並刻石為碑,永作紀念。這方石頭,是共產黨和新四軍“一心為民”的堅實物証。
鹽城新四軍干部學院新四軍歷史宣教室副主任、副教授張立說,新四軍各部隊響應黨的號召,加強黨的一元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