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友人換上漢服,在廣安不夜城裡演繹入鄉隨“服”﹔川劇變臉把外國友人驚出“表情包”﹔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林溪”和“一家”,迅速俘獲外國友人的心……連日來,廣安人的朋友圈被一群外國人霸屏。
6月16日至19日,“一帶一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融合發展研修班學員一行40人,走進廣安學習考察。來自基裡巴斯、柬埔寨、保加利亞、薩爾瓦多、土耳其、埃及、蒙古、斐濟8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打卡文旅地標,感受非遺魅力,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旅交流盛宴。
4天3夜,觀摩10余個點位,傳遞出一個信號——非遺“出圈”,文旅“破壁”,廣安,“國際范”十足!
非遺綻放時代新韻
6月18日下午4時,華蓥山旅游區,胡飛身穿華麗的戲服,畫著精致的臉譜,正在耐心地等待。今天,這裡將迎接一批“一帶一路”國家外國友人。
作為川劇變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飛學習變臉10余年。“川劇變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高超技藝和智慧,讓我很著迷。”談到學習變臉的初衷,胡飛表示,“希望川劇‘戲’水長流,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項非遺的魅力。”
手指輕巧地觸碰臉部,一轉身、一揮手,臉譜瞬間變換……當天下午,胡飛的表演,引得外國友人掌聲不斷,喝彩連連。“太棒了,太神奇了!”柬埔寨學員利特·尤激動地表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太有魅力了。”
文化遺產,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華蓥山滑竿抬幺妹、武勝剪紙、渠江船工號子、雲童舞、岳池燈戲……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如何傳承?
從2016年開始,我市每年舉辦非遺工作培訓班,邀請省內知名專家對全市非遺從業人員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專題培訓,累計達500余人,非遺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進一步提高。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我市非遺保護交出亮眼成績單——
宕渠雙竹連響《紅色雙竹響四方》登上2019年央視春晚舞台﹔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捷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曲藝劇《紅杜鵑》亮相“劇美天府”優秀劇目展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賢光制作的木偶到法國展示。
通過“非遺+體驗”“非遺+文創”等特色化運營理念,我市正以傳統民俗、文創產品等不同形態成功“出圈”,向世界講述廣安非遺故事。
在鄧小平故裡旅游區,保加利亞學員季米特爾·丹尼耶洛夫·潘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