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做活親水文章帶來的啟示(評論員觀察)

呂曉勛

2025年08月26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致廣大而盡精微,把錢花在刀刃上、用在關鍵處,讓公共服務更加人性化、精細化

  

  一條溪、一條河,能玩出哪些花樣?

  浙江臨海,6.8公裡的香年溪,串起沿線6個村。眾多游客到溪上的堰壩“泡壩”,消暑納涼、體味野趣﹔溪畔夜市人頭攢動,吸引各地140多位“主理人”前來洽談合作。

  江西南昌,依托贛江優質水資源,免費開放“兩灘七灣”,消除“野泳”安全隱患的同時,通過引入水上運動基地、慢行綠道,將贛江從觀光帶升級為活力帶。

  城因水而興,水因城而活。放眼全國,類似香年溪、贛江的發展案例不在少數。各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做活親水文章,答好生態問卷,積累了經驗,也帶來了啟示。

  由找水之樂,觀察如何激發潛在消費需求。親水是人類的天性,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無疑是個大市場。水上運動,要購置各種泳衣泳鏡,帶好充氣槳板、救生衣、防水袋等裝備﹔水上休閑,要租船、旅拍、購買各色零食﹔離開水域,還要在周邊吃飯、購物、住宿。涉水消費內容的增加,差異化、長鏈條消費場景的持續涌現,可以帶動服務消費市場供銷兩旺。

  從供水之穩,了解如何激活綠色生產力。槳板、皮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日益普及,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輕鬆享受嬉水之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水域水質改善。經過系統性修復后,上海楊浦緯五河自淨能力顯著提升,河邊體育培訓機構數量顯著增加,親子皮劃艇課程經常報滿。而水質向好,對地方發展也會產生積極作用。湖北丹江口市守好一庫碧水,吸引眾多飲料企業前來投資建廠,今年以來飲用水平均每天銷售1萬余噸。良好生態環境,如何源源不斷地釋放綠色紅利?生態效益,怎樣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各地將綠水變“活水”的探索實踐,能清晰看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

  以管水之精,體悟如何優化公共服務。評價一個城市的魅力指數,管理和服務是重要指標。以營造、管護濱水空間為例,在哪兒布設直飲水、自動售貨機、儲物等設施?是否需要給騎行道安裝減速帶?沿途驛站除了供人休憩,有無融合問詢、醫療急救等功能……這些具體而微的事項,都與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廣東廣州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時,專門設計了80米的遛鳥廊道,方便養鳥愛好者交流、游玩,得到附近居民好評。致廣大而盡精微,把錢花在刀刃上、用在關鍵處,讓公共服務更加人性化、精細化,人民群眾在城市的生活才能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注重以人為本的城市,無論規劃設計,還是建設管理,一定都是致力於讓人安頓身心的。上海普陀區結合實際,在蘇州河沿線建設景觀步道、親水平台和蘇河驛站,實現“南岸走起來、北岸跑起來、水上劃起來”﹔湖北武漢修建100多公裡的東湖綠道,堅持水岸同治,注重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怡然東湖畔,行吟山水間”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加強河湖水域空間保護,注重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助力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市民生活品質持續提高,正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今,更多人願意近水、親水。城水相融、人水相親,是近年來濱水公共空間建設卓有成效的體現,也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不斷提高精細化治理水平,不妨多細細咀嚼這“水中的門道”。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