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一箸魚膾,喚醒歲月裡的味覺記憶(答讀者問·傳統文化)

田龍過

2025年10月0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廣東潮州的特色魚生。
  丁俊豪攝(影像中國)

  在黑龍江雙鴨山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當地漁民在烏蘇裡江上捕魚。
  肖殿昌攝(影像中國)

  在熱播電視劇中,出現了唐代人吃生魚片的場景。有觀眾在彈幕中貼心科普:在古代,這叫“魚膾”。

  有讀者詢問:何為“膾”?魚膾和生魚片是一回事嗎?古人食膾到底有多流行?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相關領域專家,請專家作出解答。

  

  唐代是一個美食迭出的時代。李白曾醉心於“烹羊宰牛”的痛快,杜甫勸友人品嘗“齒冷於雪”的冷面,白居易則對“面脆油香”的胡餅念念不忘……還有一種美食也風靡許久,這便是魚膾。

  何為“膾”?《說文解字》雲:“膾,細切肉也。”《論語》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語“膾炙人口”,就是以廣受喜愛的“膾”和“炙”兩種美味,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和傳頌。

  魚膾和生魚片是一回事嗎?答案是肯定的。“膾”有羊膾、牛膾等,有生有熟,但一提到魚膾,便是指新鮮魚貝類生切成片或成絲,這種食物也被稱為“鲙”。

  在唐代,魚膾有多流行?有人統計,《全唐詩》中有80余首詩提到魚膾,僅白居易便寫了30余首。

  唐代食膾之風還體現在斫(zhuó,砍、削)膾技藝精妙。唐代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記載高手切膾的場景:“縠(hú,縐紗)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更有人將這門技藝系統整理為《砍膾書》。

  在唐代,制膾高手輩出。《舊唐書·李綱傳》載,當時有不少官員能“飛刀鲙鯉”。甚至傳說唐玄宗也是制膾高手。

  魚膾雖風靡於唐代,但其實歷史悠久。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食用生魚片的記載。《詩經·小雅·六月》載:“飲御諸友,炰(fǒu,蒸煮)鱉膾鯉。”其中,“膾鯉”就是切成薄片的鯉魚肉。

  據《大業拾遺記》記載,在隋代,隋煬帝令地方官員貢獻當地美饌佳肴,吳地官員曾以“鱸魚膾”進獻。此進獻的“鱸魚膾”仍以鱸魚肉為主料,但輔以金橙或香柔花葉烹制而成。因鱸魚片潔白如玉,橙皮絲或香柔花葉色黃似金,故又將此菜命名為“金齏玉膾”。隋煬帝食用后,大加贊賞曰:“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唐代,因“鯉”與“李”諧音,鯉魚膾一度被禁。唐代烹飪書《膳夫經手錄》將鯽魚作為魚膾首選,鯽魚多刺,但其肉質細嫩鮮美,尤其適合細切為膾。

  宋代人對魚膾的喜愛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京城汴梁每日清晨都有數千擔生魚運入,“賣生魚則用淺抱桶”。游人們常常“倍其價買之”,然后“臨水斫膾,以薦芳樽”,將現切的魚膾作為佐酒佳肴。

  魚膾不僅鮮美,調味更是講究。《禮記》記載,制作魚膾時,春天用蔥、秋天用芥醬作配料,強調順應時令、調和腥鮮。唐宋以來,魚膾的調味除了延續傳統之外,還特別注重魚膾與配料之間的色彩搭配,強調對色彩和口感的雙重追求,如“鲙下玉盤紅縷細,酒開金瓮綠醅濃”。

  需要注意的是,生魚片雖然美味,但存在食源性寄生虫風險。《三國志·魏書》就講述了廣陵太守陳登因過量食用魚膾最終被寄生虫感染的悲劇。此外,隋代《諸病源候論》和唐代《千金方》等醫籍都記載了因食魚膾致病的案例。

  時至今日,我國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吃生魚片的傳統。在赫哲族聚居的黑龍江撫遠烏蘇鎮,“剎生魚”是當地的傳統名菜——新鮮鯉魚去骨切片,拌上野韭菜、山辣椒等配料,總能引得食客紛紛舉筷﹔而在廣東佛山順德區,魚生的滋味因配料不拘一格顯得格外豐富——油鹽醬醋、香辣酸甜齊上陣,姜絲、胡蘿卜絲、青椒絲、檸檬絲、花生、芝麻、蒜片、芥末等應有盡有,粵菜“清、鮮、爽、滑”的特色在一碟魚生中盡可品味。

  從宮廷珍饈到民間美味,綿延千年的魚膾始終承載著人們的味覺記憶,在時光裡積澱為歲月的煙火、文明的悠揚。

  (作者為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本報記者龔仕建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8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