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探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

“帶著問題來,揣著方法走,堅定信念干”

本報記者 王昊男 耿 磊

2025年10月11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最近一段時間,中共北京市委黨校一間特別的教室“火”了:7月1日正式啟用以來,70余個開課日累計培訓學員超1萬人次。來自各地的黨員干部、高校師生等從天南海北匯聚而來,最新的課程預約,已排到了一個月以后。

  這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主題教室,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於把這一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首都發展實現的新跨越,最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教研中心啟用后,中共北京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率先開課。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表示,要將首都發展改革的鮮活現場轉化為學思踐悟的理論課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篇章。

  “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

  老城煥發新生、“APEC藍”成為常態、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台階……走進位於北京市委黨校禮堂的主題教室,仿佛步入一幅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全景長卷。

  “有幸成為首都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証者,我感到無比自豪。”東城區建國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周潔蘭在參加學習后告訴記者,她是帶著期待來的,“作為基層干部,抓落實的時候多,深想一步的時候少,對很多政策背后的深遠考量理解還不夠,希望通過學習在這方面有所收獲。”

  北京市有關部門調研發現:部分干部感到“對黨的創新理論理解不夠透徹”,有干部認為自己“學習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還有干部坦言:“理論學了不少,但用起來總差一口氣”。問題出在哪?在與一些干部的交流中,他們總結了“三個跟不上”:一是理解深度跟不上理論創新步伐,二是實踐能力跟不上首都高質量發展需要,三是工作方法跟不上新時代要求。

  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北京市委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決定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將其寫入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報告和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教研中心不僅要講清“是什麼”,更要講透“為什麼”“怎麼干”。

  “您有沒有想過,‘小院議事廳’折射的治理意義是什麼?”此次主講老師、北京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師耿姍姍在課堂上發問。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草廠四條胡同,來到“小院議事廳”考察調研。總書記指出:“設立‘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於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准化、精細化水平。”

  “有事和居民商量著辦,社區居民逐漸成為共建美好家園的‘當家人’,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地的生動注腳。偉大思想不是高懸空中,而是扎根日常生活、解決現實問題的有力武器。”主講老師一針見血。

  “以前更多是任務導向,現在明白了,每項工作最終都連著‘國之大者’。”聽完老師的講解,周潔蘭很是感慨,“原來‘以人民為中心’不只是發展思想,也是一整套工作方法。”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思想的真理性一點一滴映照在北京的發展實踐中。

  “十四五”時期,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大幅提升,預計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將跨越5萬億元台階,5年的經濟增量約1.4萬億元﹔

  北京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

  近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入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成果數量佔全國半數以上……

  理論讓人信服的最佳方法,就是“眼見為實”。

  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北京系統梳理了一系列生動案例,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城市精細化治理,從“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到接訴即辦改革,每一個案例都源自北京的實踐,都閃耀著思想光芒。

  “教研中心展示的城市發展、生態治理、科技創新等案例,既是首都成就,更是國家發展的縮影。”北京市委黨校相關同志說,教研中心把新時代首都的發展變化作為生動教材,讓黨員干部在這裡“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

  “在實踐中感悟思想,用創新理論指引實踐”

  黨的創新理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體系。如何精准生動呈現?

  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達到“大道至簡”的要求,並不容易。

  “主題教室的做法是,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時緊密結合北京的發展實踐。”參與籌備工作的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來斌說,“這樣的做法突出了思想的引領,也展現了北京的實踐步伐。”

  圍繞“偉大思想如何指引首都北京深刻轉型”這一主線,主題教室設置了3個篇章:第一篇章重點呈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科學體系、深刻內涵,第二篇章展示北京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的實踐,第三篇章展現北京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的方向砥礪前行的信念決心。展陳空間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指示要求中的71條“金句”為線索,融入了大量案例、數據和場景。

  “這裡是課堂不是成就展,老師是講授者不是講解員,學員是學習不是參觀”,這是北京市委對教研中心建設的明確要求。

  如何將“展”升華為“課”?“關鍵是體系化教學。”參與主講的北京市委黨校教師江文介紹,京華實踐教研中心由主題教室、理論研究成果學習應用平台、現場教學實踐基地矩陣、“五位一體”課程體系4部分組成。

  “學員們先學原文,再到主題教室看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的實踐成效,在此過程中有老師進行深入講解,最后進行分組討論,從而形成‘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教學閉環,實現‘在實踐中感悟思想,用創新理論指引實踐’。”江文說。

  “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為何遇到不合理、不著急的訴求時也要及時回應?”在分組討論上,一個案例引發學員的熱議——一名居民反映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設置不合理,這種“非緊急訴求”事項,為什麼要求基層干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看似是一個人的事,但后台系統顯示該問題關聯多起同類投訴。”主講老師、北京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師柳馨說,“既要謀一域也要看全局。人民至上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過解決一個個小訴求來筑牢執政根基。”

  這樣的課堂,來自一線、回歸一線。16家單位組成的工作專班,歷時8個月,走訪34個實踐點、修改15稿、征集5輪意見建議和資料素材,凝練出5萬字的教學大綱,每一個案例都經得起溯源、每一個數據都有支撐。

  學習、領悟並不止步於教室。教研中心還整合了北京市100多個現場教學點,優選出60個點位、14條線路,打造了“行走京華大地  感悟思想偉力”實踐基地矩陣:在中關村,科技創業者講述攻關經歷﹔在亮馬河,城市更新親歷者分享治理經驗……

  “北京不僅是大城市病治理的試驗田,更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整場教學深刻展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生動實踐中綻放的真理光芒,是一次很好的理論武裝、精神洗禮。”一名中央單位學員在參與教研中心學習后表示。

  目前,教研中心針對北京市的黨員干部、在京中央單位干部、外省市干部、高校師生等都有不同的課程設計,未來還會面向留學生設置專門課程,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講好黨的創新理論、講好中國故事。

  “既是思想的課堂,也是發展的智庫”

  陽光透過高窗,落在一排排整齊的課桌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教研中心開啟。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40多名教師,從高校講台走進了黨校課堂。

  “講政治不是一句口號,是具體的行動。”“思政課怎樣才能精彩?關鍵在於把理論講明白,讓理論接地氣、貼人心。”1個小時的時間,從北京城的變遷,到文化傳承,再到生態修復,一個個可感可知的案例,讓這些學員聽得津津有味。

  “以前給學生講社區治理,就是找不到生動的切入點。”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王玉玲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這裡講授的不僅是首都蝶變的密碼,更是一種方法論、一種價值觀。”

  不久前,一份關於通州公交一體化的報告送到了北京市領導的辦公桌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體系因此得以進一步優化。而這份報告,就出自教研中心的老師和學員之手。

  教研中心打造的“智匯京華”講壇已舉辦7期,黨政部門領導、學界專家、行業代表同台交流,為破解首都發展難題集思廣益。在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周浩看來,教研中心“既是思想的課堂,也是發展的智庫”。

  據統計,自教研中心成立以來,已經報送決策咨詢報告68篇,其中20多篇獲得省部級及以上領導批示或採納實施。

  “作為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課堂,除了教學,加強研究也很重要。”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表示,“在研究中深化理論的運用、實踐的總結,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能促使教學更加深刻。”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原原本本學,深入實踐悟。

  “每一句話都深入人心。京華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清晰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磅礡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參加主題教室學習的京外學員王多昕說,“北京經驗告訴我們,理論不是寫在書裡的靜態結論,而是奔流在現實中的實踐力量。”

  夜色漸深,主題教室的燈還亮著。一名學員在留言簿上寫道:“帶著問題來,揣著方法走,堅定信念干。”這簡短的話語,生動詮釋了教研中心傳遞給每一個學習者的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1日 05 版)

(責編:朱一丹、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