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现行有效法律292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本报记者  张天培

2022年04月26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杨兆业介绍了新时代立法工作的成就与进展,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许安标介绍。

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

截至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闭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释9件,现行有效法律292件。“与上一个十年相比,立法数量大幅增加。”许安标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备。“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相继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进行了系统全面修订,网络信息、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取得突破,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许安标介绍,与此同时,我国立法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多种立法形式,发挥其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十年来,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先后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30多部法律草案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我们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确保立法项目的确定,法律草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听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确保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生动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许安标说。

立法工作不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党领导立法工作坚强有力,立法工作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许安标介绍,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编制立法规划、立法工作计划、专项立法工作计划,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牵头起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重要法律草案,不断完善立法项目征集、立法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法律草案通过前评估等相关制度。

有力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以来,在稳定中保持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成果体现到根本法之中。

“为了加强宪法实施,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出了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等若干项重大举措。”许安标介绍。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稳步推进‘有件必备’、逐步落实‘有备必审’、努力实现‘有错必纠’。”许安标介绍,十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接收了各类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14261件,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领域的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对公民、组织提出的1.4万余件审查建议进行了逐件认真研究处理,累计推动、督促制定机关修改、废止各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