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吴 曦 刘云川

2025年05月19日09:23    来源:中国军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最能检验一个政党、一名党员的作风成色。翻开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这不仅是对党优良传统的弘扬传承,更是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毛泽东同志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有调查无研究、有研究无方案、有方案无实施、有实施无效果,非但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不经意中了解到“小砭沟的婆姨不生娃娃”,马上打电话让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火速赶来,一见面就问:这个情况你知不知道,有没有调查过原因,会不会是吃的水有问题?紧接着,他指派中央医院去把水化验了一下,果然找到了原因,并对水质进行了处理,对群众的疾病进行了治疗。一年以后,小砭沟就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到河南考察调研。一位老汉问起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这盐碱地有法治吗?这黄河水害有法治吗?”之后,毛泽东同志就把治理黄河的事情时常挂在心上,多次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提出许多带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意见。正是依靠扎实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有效破解了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拓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调查研究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一种担当。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的结果“两重天”。陈云同志搞调研,始终坚持“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提出了著名的十五字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国家拟订1959年钢产量指标时,他在调查研究后顶着巨大压力提出:原定的2700万吨不切实际,就是后来调低至1650万吨也是达不到的,必须降到1300万吨。对此,毛泽东同志称赞道,“真理在这一个人手里”。

真理先在脚下,重在脚力。对于报告和汇报,刘少奇同志始终认为,亲自探察实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消息传来,他感觉不可信,就亲自前往考察,发现存在严重的浮夸风和“共产风”现象。这些问题反映上去后,党中央开始着手纠正“大跃进”中的一些错误做法。

当前,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任务艰巨繁重,更加需要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不断以优良作风干事创业、赢得民心。2000年7月2日,烈日当空,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走进福州市棚户区连片的苍霞社区一幢二层木屋。在蒸笼一样的木板房中,他详细询问群众生活情况,并对身边的干部说:“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候来棚户区调研吗?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此次调研后不久,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就拉开了帷幕。

党的十八大后,在一次全国两会“下团组”时,习主席语气坚定地说:“我如果光是看好地方,就难免乐观,感觉指日可待,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不要文过饰非,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是习主席开展调查研究的有效方法和一贯作风。一言一行,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以实际行动为全党立起标杆、作出示范。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当年才溪乡调查住处前的一片藕田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9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新征程上,赢得“发言权”的密码,就在于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