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79个镇(街)村(居)以抗战时期烈士命名
本报记者 戴林峰 白光迪 强郁文
2025年08月29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 |
图①:盐城市裕新社区志愿者向居民宣讲王裕新烈士事迹。 |
引 子
“吾深知革命是要流血的,绝对含笑以赴!”每当看到父亲申德辉28岁牺牲那年写下的诀别信,81岁的申解放都会潸然泪下。
1945年,共产党员申德辉在江苏盐城光复前夕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在日伪监狱写下遗书:“为完成我未竟之革命事业,望将吾儿申玉才改名为申父志,女儿申玉花改名为申解放”。
名字承载的未竟遗志,如今早已成为现实。双鬓斑白的申解放常来父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缅怀,在这里——盐城串场河畔,一座六车道大桥纵贯南北,父亲的名字矗立其上:德辉桥。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方。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
大地铭英烈,盐城有79个镇(街)村(居)以抗战时期烈士命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盐城,从红色地名中感悟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因革命者得名
秉承遗志传家风
串场河波光潋滟,德辉桥车流不息,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
80年前,盐城光复,申德辉烈士的灵柩由棺船运往家乡安葬。沿串场河北上时,乡亲们扶老携幼,来岸边送烈士最后一程。位于盐城市建湖县的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校史记载,师生胸前佩戴白花,列队目送棺船远去。
80年后,申解放来德辉桥缅怀父亲时,同样有一群年轻人陪伴左右,校服上印着“上冈高级中学”。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英雄永远活在年轻人心中——纪念追思申德辉烈士,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我虽居九泉之下,绝不忘党的教育之恩,敬祝我党革命早日成功……”上冈高级中学师生齐声诵读申德辉的诀别信,字字滚烫。
“‘德辉’是我父亲的名字,寄托着他的信仰。”申解放说,父亲原名申安仁,1917年生于建湖县一户农家,1936年考取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痛心于国土沦丧,入学后申安仁改名“德辉”以明志:仁义固须信守,道德更须吾侪彰大,必须用自己的仁德之心去辉耀别人。
亲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申德辉躲进栖霞山死里逃生。此后他毅然弃笔从戎、返乡抗日,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武工队长、公安特派员,常年南征北战,在女儿申解放半岁多时,父女俩还未曾谋面。
“谁承想平生第一次见面,竟成永别。”申解放不禁哽咽。1945年2月6日,申德辉回乡探亲时被日伪逮捕。敌人严刑拷打,他铁骨铮铮,严守党的秘密。日伪转而打“感情牌”。申德辉不为所动,在母亲探监时表明心志:“忠孝不能两全,儿子是为民族谋解放的,报国何惜此身。”
1945年11月2日,距盐城光复仅9天,申德辉被敌人活埋,倒在了黎明前。
血书映赤诚,片纸重千钧。申德辉狱中抗争近9个月,仍在诀别信中憧憬未来:“今日虽我军兵临城下,我等非常高兴,但是,我们已在法西斯强盗手中……今特留书致各位同志,以表吾等最后斗争之决心。望能给吾家留一点纪念,使教育后人,继承余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申德辉舍小家为大家,父子(女)三人皆为抗战改名明志,家庭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儿子申父志、女儿申解放自幼品学兼优,毕业后婉拒组织照顾,主动下基层锻炼,分别进入石灰厂和缫丝厂。兄妹俩从一线工人干起,分别成长为盐城市原外经贸委干部和建湖县原丝绸公司副总工程师。
“我与祖父素未谋面,但他是我心中的英雄。”19岁应征入伍,在15年军旅生涯中,申德辉之孙申旺多次奋战在抢险一线。退伍转业后,申旺从派出所民警干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江苏镇江市优秀政法干警。感怀亲恩传家久,申德辉的孙子和曾孙中,走出3名大学教师,好家风在后人身上一直延续。
“我好想对爸爸说,孩子们没有辜负您。”申解放将抗战记忆视作传家宝,多年来与哥哥自费走访新四军老兵,搜集整理史料数十万字,与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同编辑出版申德辉烈士纪念文集,并向南京博物院捐献9件抗战时期文物。去年,申解放走上盐城市“穿越时空的红色家书”诵读示范活动讲台。该活动以堂堂正正好家风带动社风民风,累计逾10万人次参与。
为无名者寻名
缅怀先烈树村风
军号嘹亮,光柱四射,淮剧演员身着粗布军装,阔步登上舞台。盐城射阳县淮剧文化剧场座无虚席,音乐情景剧《寻亲》荡气回肠,还原了新四军塌港伏击战的历史场景。
“史方壮!”“到!”“徐盘友!”“到!”“孙龙祥!”“到!”战前点兵掷地有声,在偌大的剧场内回响。观众席上,91岁的射阳县海河镇烈士村村民王恒义眼眶湿润——塌港伏击战牺牲烈士的名字,乡亲们追寻了79年。
时钟拨回到1944年6月29日深夜,一队新四军战士借宿王恒义家,全家人让出床铺,战士们却坚决不入民宅。次日拂晓,新四军在塌港村附近伏击了兵力5倍于己的日军,击毙敌军40多人,19位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
血染山河,军民同悲。乡亲们含泪为烈士收殓遗体,幸存战士忍痛安葬战友后,连夜追赶大部队。大地埋忠骨,百姓念英魂,即便对烈士姓名和部队番号一无所知,乡亲们仍将塌港村改名为烈士村。
村,以烈士之名,诉说着人民军队与人民的血脉联系,在王恒义心底种下参军报国的种子。他21岁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7年。迄今,烈士村已有70多名村民参军,2020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村。
不息的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王恒义退役返乡后任民兵队长、村委会主任,曾多方打听烈士身份,都未有结果。为无名者寻名,2023年初,射阳县人民武装部牵头成立十九烈士寻亲专班,经多方走访查证,从抗战时期出版的《盐阜大众报》中找到了塌港伏击战的报道,首次发现3位烈士姓名。
翻开这份泛黄的战报,王恒义读之声音颤抖——“他们个个是刚强铁汉:机枪手史方壮的枪打不响,便带上两只手榴弹冲过去,打死8个敌人,自己牺牲了;另一名机枪手孙龙祥,负了重伤,在临死前,对排长说:‘排长!我牺牲了,枪要带回去!’……一班只剩下徐盘友一个人,他还紧握手榴弹,喊道:‘同志们,冲啊!’”
尽管战争年代报纸发行量少,烈士姓名不为众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长存。这份报道还记载了十九烈士所属部队番号——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三营十连,经数次转隶,现为中部战区某旅“英勇冲杀连”。2023年3月,“英勇冲杀连”第三十六任指导员张斌从千里之外赶赴射阳,现场核实后确认,与旅史记载吻合。
“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张斌将十九烈士史料带回连队,及时更新了连史馆展陈,并在抢险救灾中组建“十九烈士党员突击队”。2024年6月,5名“英勇冲杀连”官兵代表再访烈士村,参加塌港伏击战80周年公祭。
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前,05后战士韦龙昂首吹响集结号,鲜红的连旗徐徐展开,战士们向烈士墓敬献花圈、致以军礼。王恒义紧握战士双手感慨万千:“当年我才10岁,如今90岁了,有生之年能再见到这支英雄的部队,我没有遗憾了。”
在十九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韦龙刻苦训练,获评全旅“四有”优秀士兵。
双向奔赴,续写新时代的双拥故事。今年3月,烈士村村民受邀回访“英勇冲杀连”,参加连队所在的“卫国英雄营”建营纪念活动,观看了韦龙等战士排演的情景剧《无名烈士已归队》。
今年4月,盐城连续第七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
让牺牲者永生
铭记历史淳民风
回想起80年前的8月15日,84岁的王素英悲欣交集。
欣慰的是,历经14年浴血奋战,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年幼的她也是时代见证者。
悲愤的是,她的父亲、新四军敌工干部王裕新,在这一天被日伪杀害。
倒下的是身躯,矗立的是丰碑。王裕新牺牲当年,他的家乡更名为裕新乡,即现在的裕新社区。近年来,这里相继建起裕新红色文化公园、盐城市图书馆裕新社区分馆等一批新地标,今年1月还新命名了一条裕新路。
漫步于花团锦簇的裕新路,王素英手捧一本相册边走边聊:曾经的泥泞小道、低矮平房,已变成眼前的柏油马路、高楼大厦。王裕新雕像目光如炬,见证脚下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
“烈士的名字嵌入城市街巷、融入百姓生活,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裕新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宝才说,他家住裕新、工作在裕新,童年就读于裕新小学,“裕新”二字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从幼时跟随老师祭扫王裕新烈士墓,到如今带领裕新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活动,王宝才把崇敬之情融入实际行动,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多名。去年9月,裕新社区发布拟将既有道路更名为裕新路的社区建议后,王宝才第一时间响应。
走街串巷征集意见,王宝才与社工一道,走访8个小区近万户居民。面对商户的顾虑,他耐心解释道路更名不涉及工商登记;面对新住户的茫然,他将英烈的故事娓娓道来。
摊开一摞征求意见函,“同意”栏密密麻麻签满名字。经综合评估、专家评议等程序,盐城市民政局发布《地名公告(2025第1号)》,将裕新社区一条既有道路更名为裕新路,并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备案。
英雄路上念英雄,当地为裕新路更换路牌、更新电子导航的同时,还与毗邻的裕新红色文化公园一体规划。行人用手机扫描路边新增设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英烈事迹。
“重温地名中的抗战记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盐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陈万庆介绍,2018年以来,盐城累计向烈士命名镇(街)村(居)拨付英烈纪念设施修缮提升资金2300多万元。
暮色渐沉,裕新路华灯初上,照亮往来车辆行人。“英雄的名字,是闪亮的坐标。”陈万庆说,以烈士命名的道路串联空间与时间,为城市增添一抹精神底色。
以铁军魂铸魂
改进作风促政风
“穿金戴银”上战场!在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室,一件灰布背心吸引观众驻足。背心的主人,是新四军财经部金库主任兼江淮银行金库主任陈克秋。1941年7月,部队因日军“扫荡”被迫转移,金条、银元需随身携带。
为守好新四军的“钱袋子”,时年仅20岁的陈克秋将金条缝入背心贴身保管。“人不离金、金不离人,冬天浑身冰凉,夏天大汗淋漓。”陈克秋有次突围时丢了行李,金条一根没少。直至1943年春,她取出金条上交,分毫不差。
“战事紧张,让我背金条时没办手续,我上交时也没办手续,完全凭着党性。”陈克秋说,我相信党,党信任我。去年,已103岁高龄的她,为帮助盐城农商银行筹建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室,在医院病房欣然接受口述史采访。
采访者叫王珊,时任盐城农商银行党群工作部干部。一笔从军费中挤出来的贷款资金,令王珊感触颇深。1941年6月,盐阜地区旱灾严重,田间颗粒无收。夏播在即,眼瞅着乡亲们没钱买稻种,新四军军部从极其紧张的军费中挤出3万元,拨给江淮银行发放低息贷款。金融战士踩着田埂下乡送贷,解了夏播燃眉之急,江淮银行被乡亲们誉为“救星银行”。
“金条背在身上,信仰装在心里,行动落在脚下。”王珊逐渐萌生了到基层工作的想法。
引导金融干部服务基层,党性教育与制度创新同发力。近5年来,盐城市金融系统累计选派55名干部到烈士命名镇(街)村(居)挂职班子成员,全市金融机构创建“铁军先锋”党员岗985个。2024年5月,盐城市委组织部、盐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金融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市级层面引导金融干部下沉一线。经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王珊2024年11月起担任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副镇长。
郭猛镇,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政委郭猛牺牲的地方,如今建起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小经营者融资需求强,但渠道少、成本高等问题一度突出。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走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挂职半年多来,王珊遍访全镇128名种粮大户、365个沿街商户和73家企业,逐一登门问需、精准画像、牵线搭桥。
种粮大户周扣祥切身感受到变化。过去,他想扩大种植规模,手头缺少抵押物,难以获得贷款支持,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今年初,他成功贷款100万元,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不等“贷”?2024年11月,盐城市委和市政府指导全市8家农商银行,为烈士命名镇村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红盐贷”,无需抵押物,利率最高下降80个基点,以普惠金融活水润泽乡亲们的小日子、小生意。
有了贷款,周扣祥新承包耕地600亩,全部种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盐都郭猛大米”。“品质好,市场俏,单价高出同类产品六成!”周扣祥掬起一捧大米,颗粒饱满,晶莹透亮。去年,这一单品为他带来80多万元利润。聊起即将到来的秋收,周扣祥信心十足。
富民好产品,不负英烈名。盐城滨海县陈涛镇以抗战女烈士陈涛的名字命名,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涛粉丝”远销海外,去年总产值逾4000万元。“红盐贷”添助力,今年,总投资2000万元的陈涛镇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拔地而起。
截至6月底,“红盐贷”累计授信97.5亿元。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新时代新征程,盐城将以79个抗战英烈命名镇(街)村(居)为精神地标,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9日 1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