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一个新的玉树

本报记者

2025年10月09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秋日,上玉树。一个新的玉树,展现眼前。

  三江源头,平均海拔约4200米,青海人提到去玉树藏族自治州,习惯说“上玉树”。

  车入玉树城区,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映入眼帘。纪念馆外,一条大道取名“感恩”,旁边石碑9个大字:新时代  新玉树  新生活。纪念馆内,当年帐篷学校的黑板上,粉笔板书清晰,“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0年玉树地震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玉树,勉励各界:“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

  (一)

  感恩大道前行,便是红旗小学。

  2010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废墟上的红旗学校。孩子们在白纸上描画出心中的新学校、新玉树,习近平同志看着图画,欣然签名。

  新时代,新红旗小学,图画中走来。从藏式钟楼进入教学楼,4楼的多媒体教室里,玉树学童通过远程教学和北京昌平的小学生同上一堂课。

  震后15年,仅北京就累计投入2.7亿元援助玉树教育。玉树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到97.05%,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9.2%。当地人说:“生态搬迁,义务教育,小羊倌都去学堂了!”

  易地搬迁,最集中的要数日益格社区,当地人称“幸福小区”。

  2018年,600户贫困农牧民,从三江源8个乡镇搬迁至此。健身广场旁,依西南江停好小轿车,和我们打招呼。他来自上拉秀乡,白天在学校当宿管,下班后到社区干义工、帮助进行垃圾分类,月收入5000多元,垃圾分类还有积分。当初垃圾乱扔、纠纷不断,而今共建共享、和谐幸福。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玉树6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04个深度贫困村退出。

  (二)

  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今年是最后一年。扎曲河一路相伴,“幸福村”不时闪现。

  拐过一个山坳,甘达村到了。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忆起玉树灾区行:“当时上到了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里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2010年,就在甘达村,习近平同志提出:“灾后重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甘达人始终牢记。灾后重建,政府给的8台挖掘机推土机,立下功,也攒下发展后劲。紧挨国道草场少,换个思路搞三产,合作社牵头,羊圈改建超市,第一年就收入33万元。土豆粉、酥油茶、糌粑袋,物美价廉,农牧民需要,城里人也喜欢,3家超市开进玉树城区。

  合作社名“利众”,成立10年,分红536万元。甘达人的甜日子,攥在共同奋斗里。

  甘达村周边大小泉眼340处,震后泉眼锐减。减畜护绿,一处处泉眼登记在册。源头立碑:干净的山,干净的水,干净的人。十几年过去,泉眼复涌,滋润甘达。

  (三)

  三江源头,中华水塔,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一场过山雨,隆宝湿地伫立光影中。路边,碰到“牦牛博士”宋仁德。

  59岁的宋仁德,科技特派员、畜牧业博士,曾是青海大学研究员。过渡期这5年,他在玉树培训牧民8300余人次。

  妻子李国梅,草学专业农学博士,追随老宋上高原。女儿宋维茹,资源环境科学博士,西宁长大,海外留学,为啥依然选择玉树?

  “我爸学畜牧,我妈学林草,我研究草畜平衡,当然得在一起!”宋维茹解释。

  一门三博士,两代玉树情,见证巴塘草原发展新路。

  老宋随口说出一组数据:目前玉树牦牛存栏130万头,与高峰相比减少70万头;牦牛出栏周期缩短3年以上,平均每头增加利润1228元;林草覆盖率超67.4%。

  “减畜增收兴业,关键还是绿色发展、科技赋能!”老宋喜不自禁,玉树牦牛已入围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

  玉树市政府所在地结古镇,藏语意为“集散地”,自古就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大码头。

  市区“结古朵”(集市),“候鸟商人”孙维娟生意正忙。几年前自驾游来到玉树,热情质朴的高原人让她停下脚步,成了新玉树人。每年夏天,她带着江苏连云港老家的水晶来此摆卖,冬天再把玉树特产捎带回去。

  新时代的玉树开放包容。玉树市11万余人,有50多家咖啡馆。“结古朵”旁,新开业的新天地步行街,第一家商铺就是咖啡馆。

  店家是土生土长的藏族情侣,才丁南加和扎西卓玛。两人在外省上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房租减免两年,装修还有补贴,“玉树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惠企惠民50条措施”,他们是受益者。

  咖啡馆叫“214”——“214国道与茶马古道叠加呼应,传统和现代交织,就是今天玉树的底气。”

  说话间,才丁南加捧出窑烤“人参果比萨”。人参果,高原特产。“外地游客最喜欢点这个!8月初巴西银河足球队来玉树,比完赛就在这里喝咖啡、吃比萨,一起跳桑巴、锅庄……”

  (五)

  夜色渐浓,格萨尔王广场一侧的灯光球场里,当地年轻人畅快奔跑。另一侧,篝火正旺,舒展奔放的锅庄,引游客纷纷加入。

  当地干部介绍,玉树人对两块牌子看得重:一块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块是中国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

  穿过广场,藏文化民俗博物馆的索昂生格等候多时。教师出身,三十年如一日潜心收藏,有了玉树第一个民间博物馆。后来又办起报纸博物馆,藏品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玉树的新闻报道——在索昂生格看来,文化自信是具体鲜活、与时俱进的,这是一个玉树文化人对家乡的最好致敬。

  一个人的致敬成为一方土地的使命。2023年,玉树编制“博物馆小镇”建设规划,机制创新,文旅融合,已建成的25个博物馆中,民间投资16家。

  玉树三江源,通天河上,幸福桥、生命桥、腾飞桥“三桥”并列。建于不同年代,刻录天堑通途、灾后重建、乡村振兴的历史跨越。

  三桥静默,大河奔流。好一个新的玉树,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本报记者龚仕建、乔栋、曹继炜、唐露薇)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9日 01 版)

(责编:唐宋、彭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