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連
2016年12月0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禮記》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大同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實,這何嘗不是對醫療衛生領域理想的描摹?醫者常懷父母心,患者能信任醫生,方有“醫療大同”。
但在現實中,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往往造成激烈的矛盾。不久前,山西一位女醫生遭患者家屬持刀襲擊,原因竟是行凶者認為,醫生未按照百度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信任破裂的副作用很大。有調查顯示,廣東省七成以上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而全國兒科醫生20萬缺口,正是因為兒科工作“累、窮、險”。醫生越來越少、排隊時間越來越長、家屬脾氣越來越大、醫生壓力越來越大、辭職人數越來越多,醫患關系就此陷入惡性循環。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共建共享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同樣,醫患關系的重塑需要供給方擔負起責任,也對需求方的主動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在醫學界廣為流傳,“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是充滿“遺憾”的職業,醫療越來越發達,但未知仍不少。遺憾的是,這沒能上升為共識。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治愈疾病是理所應當的,治不好就一定是事故。因此,重塑和諧醫患關系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同時,法制教育也不能缺位。不少患者把“醫鬧”視作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無知無畏,卻不知“醫鬧”中的極端情形已經入刑了。
矛刺盾擋,方成矛盾。醫患關系有些走樣,一些醫生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醫生的職責當然是盡量治愈,但也需要對患者提供幫助、給予安慰。不知何時起,“流水線”門診多了,幫助、安慰少了。人文關懷是醫術之外的醫道。隻有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生的共情心,能看“病”更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