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認識和應對校園欺凌,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然而,讓校園的問題回歸校園,仍然是最明智的選擇。從根本上講,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最需要靠更全面的教育來解決。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本來就是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弄清行為邊界、形成公民意識,跟積累知識、掌握技能是同等重要的訓練。這需要學校、家長乃至全社會攜手培育一個面向問題、以規則為主導的教育環境。
本期大家談,我們摘編三篇讀者來稿,從規則教育、感受教育和錘煉教育等角度探討問題成因,共求解決之道。
——編 者
規則教育應成體系
筱 理
近期,校園欺凌成為熱議話題。孩子是非觀念並不清晰,重視規則教育十分必要。
遏制校園欺凌,法治思維不可或缺,但過於依賴懲治,可能讓復雜問題簡單化、線條化。依法懲戒是對行為的末端治理,並不能告訴學生應該遵循何種行為規范。讓所有孩子建立起清醒的底線意識和規則意識,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防范校園欺凌,需要良好且成體系的規則教育。有專家指出,根據國外一些經驗,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根據不同年齡和年級,設立詳細的行為規范和干預措施,如發生推碰他人、投擲物品、吐唾沫等行為,會視情節做出勒令停止、給予告誡、逐出課堂等懲罰。行為規范越是細致,指導意義和操作意義越明顯。隻要在特定“烈度”范圍內邊解決邊引導,就能盡早規束行為,有效避免欺凌升級。
校園欺凌的存在,說明教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抵達光明需要在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共同樹立規則意識。一旦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校園欺凌就不至於成為一個需要到校外解決的問題。
感受教育不可或缺
何 杰
每談及校園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