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赟
2016年12月20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這兩聲為事件與言論而道歉,值得肯定,但也許公眾更希望看到,相關者為事件與言論背后的“邏輯”而道歉
近日,在黑龍江甘南縣因暗訪校園營養餐而被毆打的記者,得到了兩聲“道歉”。一聲來自甘南縣縣委書記,承認自己管理干部“寬鬆軟”﹔一聲來自清博大數據公司,認為其副總裁的不當言論給當事人和公眾帶來了感情傷害。這兩聲為事件與言論而道歉,值得肯定,但也許公眾更希望看到,相關者為事件與言論背后的“邏輯”而道歉。
無論是記者在校園的現場遭遇,還是在派出所遭人毆打﹔無論是清博公司副總裁對記者的謾罵,還是支招“把火引到記者身上”,這一切都源於一部分人對輿論監督的扭曲認知和激烈抵觸。正是這樣的認知和抵觸,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記者被打事件。清除認知“霧霾”,真心誠意接受輿論監督,旗幟鮮明支持輿論監督,才是最好的“道歉”。
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領導干部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輿論監督,視監督為抹黑。當自己治下發生公共事件,往往不首先檢視自己工作的缺失,而把問題歸咎於媒體找茬。
“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當一些政府部門不是通過輿情分析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封堵傳播時,少數如蟻附膻的所謂輿情機構便有了可乘之機。公共部門用“錢”不用“擔當”來處理問題的思維慣性,讓自己的危機成了別人“公關”的商機。雙方合謀操控輿論,捂蓋子、撤稿子,輿論之水被攪渾攪亂,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旗幟鮮明地支持輿論監督,就要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打人的警察被撤職了,黑龍江的營養餐工作檢查也開展了,相關領導也道歉了,當事記者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感到欣慰,但對核心事件的追問不能因此而被遮蔽。為何學生不在食堂吃飯也得在飯卡裡存錢,到底是承包食堂還是委托管理,為何鄉鎮校食堂大多由企業承包……到目前為止,輿論監督僅僅解決了抗拒監督的“攪局”問題,而媒體追問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