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論壇:在城市中安放我們的精神

仲  潔

2016年12月29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們為了生活而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亞裡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其中關鍵,正在於何為“生活得更好”。

  城市生機勃勃,予人無限可能。從經濟學上看,這是“集聚效應”產生的強大向心力。然而,生活並不僅僅是經濟學。現實中,每天都在拔節的城市,往往與“生活得更好”演出二律背反:鋼鐵叢林裡看不到日升月落,霧霾圍城讓人不敢深呼吸﹔小區越蓋越好,孩子卻不懂什麼叫“遠親不如近鄰”﹔網絡越來越快,低頭族們卻忘了給身邊的老人讓座……很多人在反思:物質豐富,就能生活得更好嗎?

  美國社會學家芒福德認為,歷史上幾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質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備了強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對自然的敬畏、對安全感的需求、對新鮮事物的渴望,等等。這也意味著,滿足人們最本質的精神訴求,才是城市存在的目的,也才是讓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的關鍵。

  打開歷史的視野就會發現,面貌多樣的城市,背后是對“如何安放精神”的不同回答。古希臘的雅典開民主風氣之先,阿戈拉廣場成為聚集人的公共空間﹔明清時代的北京,布局嚴謹、建筑恢弘,展現大一統下的治國理念﹔巴黎盧浮宮珍品薈萃,層疊的歷史也層疊下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尋……城市是由人所建造的,物質只是載體,決定一個城市風貌的,最終是張揚其間的人類精神。

  人在自然環境中,感到舒適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構建城市的精神宜居,同樣需要讓心靈的各種儀表讀數始終保持最優。

  身暖通體舒泰,心暖城市如春。一座城市有沒有溫度,體現在規劃上是否有初心、管理上是否走了心。落腳城市的人們不是候鳥,他們不僅為了生活,更為了尋找歸宿感和身份認同,為了尋找“我是誰”“來自何處”“去往何處”等永恆問題的答案。讓城市從“地產”回歸“土地”,讓建筑從“房子”回歸“家園”,才能規劃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