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文學學會 文德芳
“太行山是名揚中外的英雄山,可置身其中的人們又知道幾位英雄的名字和抗戰紀念碑后面傳承的民族精神?”老共產黨員苑桂生沉重地嘆息。在中國,太行精神的繼承重要!在和平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同樣重要!而今,太行精神在繁華喧囂中漸漸荒蕪,他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他要用實際行動,將太行英雄宣傳出去,讓更多的后代子孫汲取養分,讓中國夢的實現有更豐富的精神依托。
他從山西省陽泉市公安局退休后,卻沒有休息,遍尋太行山的山嶺溝塬,那是他的夢想,他要將太行山的抗戰英雄故事用鏡頭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用他老伴兒荊義萍的話說就是“老苑沒有攜我觀光旅游,帶著我就是找墳堆、進陵園、翻高山,把家裡的積蓄都花光了……”雖然語氣中有嗔怪,但從中能讀出她對老伴兒的支持和贊賞。苑桂生說:“可不是,我為了拍到太行山完整、全面的抗戰墓碑,把親戚、朋友、單位都用遍了……”令他高興的是在尋訪、宣傳中,他帶動了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歷史,讓更多的人從中受到影響。
一座墓碑,一棵鬆柏,便是英雄們的全部,甚至有的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孩兒立志守邊關,若不成名誓不休,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青山埋忠骨,然而有千千萬萬英雄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在河北省南宮市的革命烈士公墓裡,埋葬著600多名抗日救國征戰沙場的無名英烈。苑桂生讀著冀南革命烈士公墓碑記的時候,他觸景傷情眼睛裡夾著熱辣辣的東西。站在墓碑前,已聽不到了他們的呼吸,看不到了他們的容顏,多少槍聲,多少吶喊,多少跋涉,多少鮮血,曾經在這裡經過血與火的拼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經過慷慨赴死的悲壯。苑桂生的熱淚裡有震撼,有激蕩,有感動!他說:“如果現在的某些當權者們能從先烈們的苦難史、犧牲志中對今天有所珍惜和思索,那麼,他尋訪英烈們所付出的千辛萬苦是非常值得的。”
他翻越了一山又一山,走了一程又一程!
和順縣東部陽曲山海拔2058米,陽曲山戰役中200多名戰士的生命忽然間戛然而止,他們的身體倒下了,倒在被鮮血染紅的黃土地上……他們就埋葬在北台梁山頂坡上。60多年過去了,林深樹密,尋找起來非常困難,苑桂生在妹夫的陪伴下,三上陽曲山,總算找到了革命烈士墓地遺址並完成了拍攝。從平型關到狼牙山,從擊斃日軍“名將之花”的雁宿崖到左權將軍殉國的十字嶺﹔從七亙伏擊戰到黃崖洞保衛戰,從長樂急襲戰到神頭嶺、長生口伏擊戰﹔從尋訪國際友人白求恩、柯棣華的墓碑到各地方抗日干部和新聞記者的殉國紀念碑,都洒下了苑桂生尋訪、拍攝的汗水。
雜樹從山腳往上延伸,樹枝傾斜交錯,石階從下往上轉了一個又一個彎……苑桂生三步一停,五步一歇,一步步向山頂攀登,烈日當空,汗水滴答答地扎在石階上,他氣喘吁吁,肩上的照相器械越來越沉,他正在河北井陘挂雲山的山道上往山巔進發。他趕到山腳下已是中午,帶的干糧沒有了,中午的太陽無休無止地烤著,他不好意思打擾村裡已經午休的老鄉們,帶著一瓶水餓著肚子攀山,他要到挂雲山山頂探訪呂秀蘭等英烈們殉國的地方。
1940年秋,“百團大戰”告捷,井陘戰場八路軍主力在完成破襲正太鐵路任務后,奉命轉移,敵人尾追不舍,井陘、平定、獲鹿游擊大隊三中隊負責牽制敵人,掩護正規部隊順利撤退。9月5日傍晚,縣一區婦救會主任武裝部長呂秀蘭率領區基干隊及全村抗日先鋒隊、兒童團,部分群眾趕來配合戰斗。9月6日晚,3000多日軍兵分五路圍攻挂雲山,炮擊主峰,數次進攻,均遭失敗。午后,敵人調飛機偵察,西路佯攻,東路襲擊,我軍民依山筑壘,英勇抵抗,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激戰中中隊長李鴻山中彈犧牲,戰士李芳芳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眾多軍民壯烈犧牲,最后隻剩下呂秀蘭、李書祥、康三查、劉責子、康英英五人彈盡糧絕,呂秀蘭等將機槍藏在山上廟門頭的匾后,摔碎槍支,縱身跳崖,以身殉國。
苑桂生說:“通過他們英勇獻身的事跡,我對太行精神有了更具體的體會,也想通過我的鏡頭,讓國防教育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身患糖尿病的他餓著肚子攀山,為的是要搶時間、搶光線,清晰多角度地拍好呂秀蘭等英烈跳崖的紀念碑,讓革命故事展現得更直觀、更具體。
他在山巔忘情地拍著,他的老伴兒在山下等得焦急難耐,想上山去看看,腿痛復發而無法爬山。可是,火辣辣的日頭都被她等得掉進山頭的樹影裡去了,彎彎曲曲的山道上還不見苑桂生下山的身影,荊義萍心中的抱怨變成了難耐的擔心。六個多小時以后,當她看到苑桂生一瘸一拐從山上走下來,汗濕了衣衫的時候,她心疼和愛憐的淚水頓時沖刷掉了心中所有的怨氣。苑桂生說,拍攝的時候完全忘記了累,待拍好下山的時候腿顫抖不已,哪一步走不好都會摔下山崖,隻好一步一階地往山下挪……
地勢險要,道路崎嶇,山高林深,風